鸦胆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李白是迷弟,王维是知交,一生布衣 [复制链接]

1#

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

这是李白赠孟浩然的诗。李白才华盖世,一生恃才傲物,从未服气过他人,杜甫在他眼中亦不过是一个爱发牢骚的文艺小青年,但唯独对孟浩然,李白直抒胸臆,膜拜有加,隔三差五写诗相赠。

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在李白眼里,孟浩然是高洁的隐士。他曾不远万里拜访孟浩然,陪着偶像赏雪,并把自己的崇拜之情写进诗里:“海树成阳春,江沙浩明白。”孟浩然的超凡脱俗在李白看来宛如明月般高不可攀。两人也曾在溧阳度过一段美好时光,陶醉在山水间自由而愉快。李白又写诗相赠:“壮夫或未达,十步九太行。与君佛衣去,万里同翱翔。”,更幻想着跟随孟浩然浪迹天涯。

烟花三月,孟浩然下扬州,李白站在*鹤楼上,目送偶像的船只渐行渐远,深情写下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来表达不舍之情。就算这样,在孟浩然的诗作中,却丝毫感觉不到李白的存在。也许他的粉丝太多了,根本顾及不上李白。

除了李白,“诗佛”王维也与孟浩然关系不一般,二人互为知己,“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”。当孟浩然过世后,王维痛哭着写下“故人不可见,汉水日东流。借问襄阳老,江山空蔡州。”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。

能被诗坛大咖李白崇拜、王维知交,孟浩然必定是有两把刷子的。说起他的文采,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,的确不凡。而更不凡的,则是他大胆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选择。

文不为仕

孟浩然,公元年出生于湖北襄阳,世称“孟山人”,也就是没有功名的人,即草民,世称布衣诗人。

孟浩然虽然终身未仕,但他的一生都在“归隐——求仕,求仕——归隐”中度过。一生布衣,一生任性,年轻时特立独行,中年时积极求仕,老年时任性滋逸,在群星璀璨的唐朝,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孟家是亚圣孟子之后,孟父以孟子名言“吾善养浩然之气”为儿子起名。小时候的孟浩然对于祖宗留下来的“浩然”二字没有多少理解,但他却得了这个“气”字的真传:自大自刚,很有个性。

出生于书香门第,且家中薄有恒产,这样的家境不但让他有任性的资本,同时也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。按照父亲的规划,浩然要从小饱读诗书,立下志向,长大后参加科举,及第后入仕为官,这样也算光耀孟家门楣。

孟浩然果然不负期望,从小聪明好学,文釆斐然,小小年纪就能用不事雕饰、清淡简朴的文字描绘自家小院的清幽安静/p>

弊庐在郭外,素产唯田园。

左右林野旷,不闻朝市喧。

平日里,孟浩然埋首书堆。累的时候,他喜欢捧一本《陶渊明集》走出书房,坐在家门口的岘山上,大声朗读。

四下无人,天朗地清,孟浩然的读书声回荡在四周,陶公的淡然质朴,就这样融进了他的性格。

孟家对面是鹿门山,有时候,孟浩然和弟弟会划船度过汉口,到鹿门山游玩。孟浩然最崇拜的庞德公,东汉末年就隐居在这里。

鹿门山风景优美,浩然喜欢在这里看山观水,吟诗歌咏。在他眼里,佳山秀水自有灵性,身处其中趣味无穷。

在书房和山水中泡大的孟浩然,心里藏着两个梦,一个是“学而优则仕”的出世梦,一个是像陶渊明、庞德公那样隐居田园的出世梦。

17岁那年,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,文采出众的他一举拔得头筹。全家人欢天喜地为他饯行,想让他沿着府试、院试,考取功名光宗耀祖。

正当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前程时,孟浩然却任性地宣布,他不考了。

孟浩然给出的弃考理由是:皇室混乱、朝廷腐败、纲纪不振,在这种情况下,出仕做官就是做混乱朝廷的帮凶。

当时的时局的确动荡,十几年间,皇室几易其主,朝*混乱,天下人都不知所从。

“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”孟浩然认为,此时天下无道,皇上昏庸,与其入仕混迹官场,不如像东汉的庞德公以山水为伴,以鸟兽为邻,在鹿门山做一个清静无为的隐士。

可毕竟是县试第一,功名已经遥遥在望,光耀门楣的夙愿却怦然破灭。孟家一下炸开了锅,一家人轮番相劝,孟浩然不为所动,把任性进行到底,他提出响亮的囗号:文不为仕!

我孟浩然学习诗文,不只是为了做官。

浑身“浩然之气”的孟浩然不会想以后的事,他只知道此刻内心的声音是:世道混乱,隐归田园。听从内心的他坚持己见,与家庭彻底闹掰。孟浩然索性离家出走,独自到鹿门山隐居起来。

自主婚事

山中无日月,寒暑不知年。雨后的鹿门山美伦美奂:乳白色的雾气氤氲,桃红色的花瓣遍洒山间,孟浩然置身其间,恍若仙境,提笔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必背古诗/p>

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
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
弱冠之年,便尝到自由的滋味。当地文艺圈的热血青年,多来拜访他。深山木屋,远离尘世,他们在这里饮酒、赋诗、弹琴、垂钓、纵论天下。

山寺钟鸣昼已昏,渔梁渡头争渡喧。

人随沙岸向江村,余亦乘舟归鹿门。

鹿门月照开烟树,忽到庞公栖隐处。

岩扉松径长寂寥,惟有幽人自来去。

*昏、沙岸、孤舟、日照、烟树、人幽,何等清远,何等静谧,凡世俗尘,一洗而尽,孟浩然在这里过着最纯净,也是最接地气的日子。

鹿门山的生活是美好的,随着时间推移,孟浩然与家人也渐渐和解。可就在这时,他又做了一件出格的事,他跟歌女韩襄客自由恋爱了。

韩襄客美丽动人,身世可怜,十七八岁的如花妙龄,因为没有了父亲,而沦落为卖艺的歌女。

情窦初开、血气方刚的孟浩然认识了她,很快便坠入情网。

才子、佳人,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。孟浩然深情写下“只为阳台梦里狂,降来教作神仙客。”韩襄客大胆回应:“连理枝前同设誓,丁香树下共论心。”一个是风度翩翩、满腹经纶的才子,一个是靓丽光鲜、多才多艺的佳人,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。

可老孟家怎么会认可一个歌女,孟家虽非大富大贵,但在襄阳当地,也是有头有脸的书香门第,断不能容一个歌女入门。

可谁的初恋愿意轻言放弃呢?

苦苦相求不成后,孟浩然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私自跑到韩襄客老家郢城,与韩襄客拜了天地,结成连理。

白居易有句诗,“聘则为妻奔是妾,不堪主祀奉蘋蘩”。

那个年代,不得父母认可的婚姻,到底不算是明媒正娶,入不了族谱。

但两个人,还是一个嫁了,一个娶了。

面对爱情,孟浩然可以违拗父母、罔顾礼法,再次遵从内心,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
不过,孟浩然可以任性,他爹也可以倔到底。生米都煮成熟饭了,在妻子生下孩子后,孟父都坚决不许其入家门。最后,老孟由于急火攻心,没几年便病逝在家。临终前,还叮嘱家里人,不要让那个歌女进门,守丧也不行。

赢了爱情,却输了亲情,搁在谁身上,都是人生一大憾事,难免为此唉声叹气、怨天怨地。可孟浩然不这么想,赢了爱情,赢得是自己的一颗真心。对他来说,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主。父母也好,亲人也罢,都不应该掌控他孟浩然的人生。

漫游求仕

有了佳人的陪伴,孟浩然在鹿鸣山写诗读书、隐居访友,日子过得逍遥快乐。不知不觉十年已过,大唐进入开元盛世,迎来了万邦来朝的全盛时期。孟浩然观察时局,感觉到现在这个皇帝还不错,君明臣贤,朝纲整肃,大唐万象更新,朝*蒸蒸日上。盛世之景唤醒了他那颗尘封已久的用世之心——是时候出世了。

鹿门山隐居多年,浩然的诗名却传扬在外。如果出仕,走“终南捷径”是最快的办法。可鹿门山离长安遥远,并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。于是,29岁的孟浩然带着自己写的诗文,前往长江一带,结交朋友,寻求机遇。

“酒酣白日暮,走马入红尘。”孟浩然以自己的诗作当拜帖,自然是收获了很多的朋友。落魄的文人、贬低的官员、同船的驴友…,遍地都是朋友。其间他写的诗,可见一斑。

朋友要去水乡了,他写诗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/p>

荆吴相接水为乡,君去春江正淼茫。

日暮征帆何处泊,天涯一望断人肠。

——《送杜十四之江南》

欣赏完钱塘江的大潮,在回去的船上,立刻向同船的人表达“同舟共济”的缘分/p>

潮落江平未有风,扁舟共济与君同。

时时引领望天末,何处青山是越中。

——《渡浙江问舟中人》

去拜访一位很有才的人,却吃了闭门羹。向邻居一打听,才得知他被贬官了/p>

洛阳访才子,江铃做流人。

闻说梅花早,何如北地春。

——《洛中访袁拾遗不遇》

真友情十分感人,但对仕途却没起什么作用。时间一晃就是八年,37岁的孟浩然到达岳阳,登上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,遥望着水天一色、雄浑壮阔的洞庭湖,难抑心中的澎湃之情,提笔写下一首五言诗:

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

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
——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

孟浩然把这首诗送给丞相张九龄,纵横官场多年的张丞相一下就看懂了他的意思:我想上船:,我想钓鱼,我想为大唐的建设尽一份力。

张丞相十分欣赏浩然的文采和抱负,本着惜才的原则,他第一时间就把浩然举荐给皇帝。可惜,举荐信一去不返,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

失望的浩然只好再次南下,千里迢迢赶赴天台山,去拜访著名隐士司马承祯。可到了天台山,却得知司马道长去了洛阳。这一等,就是三年。

这一天,天色已晚,孟浩然独自泛舟南下,*昏落日打满江面,倦怠的舟船停宿汀州,江上烟水蒙蒙,浩然伫立在船上,望着天上的一片月,思绪纷纷…

身在天涯,功名不仕,妻儿老小远在家乡…,种种复杂的人生况味,在晚霞散尽,众鸟归林之时,独行者的愁绪油然而生:

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

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
此时浩然的诗已独具风格,描摹清淡洗炼,意象妙语层叠,淡而有味,风韵天成。

进京赶考

漫游不成,年近40的孟浩然准备最后一搏——进京赶考。

20岁时,孟浩然拒绝科举。40岁时,他选择科举。

这并非后悔之前的选择,而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,他都愿意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,一切都只是一颗简单浩然的真心而已。

年,孟浩然赶赴长安,参加了生平唯一的一次进士科考试。

但放榜下来,他却榜上无名。科举事实告诉他,他很擅长写风轻云淡、临渊羡鱼的诗歌,但对于时务策论,他确实有点笨拙。

虽然科举不第,孟浩然在长安也不是一无所获。在这里,他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友——王维。

孟浩然笔下,田园、山水、旅人,一切都在质朴中透着本真的魅力。而王维的诗里,除了本真还有一种禅意。

所谓“文如其人”,文风相近的人相遇,自然也会变成至交好友。

在长安,因诗相识、因诗相知的两个人一起写诗悟道,一起游山玩水。诗画双绝的王维还为孟浩然画了一幅人像,带着他参加长安的公卿诗会,孟浩然以一句纯天然的带着泥土气息的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”而技惊四座。

所谓“名动公卿,一座倾服,为之搁笔”,说的就是孟浩然。

王维带给孟浩然的不仅是名声,还为他带来了此生最接近仕途的一个机会。

当时的王维在太乐署任职,负责宫廷演艺事务,可以自由出入宫廷。他看孟浩然无事,邀他来太乐署相聚。

正当两人对酒当歌、谈天谈地之时,突然一声皇上驾到,唐玄宗来太乐署了。

圣颜不是随便见的,一不小心都可能获罪。为了不连累王维,孟浩然躲了起来,但还是被发现了。

好在当时玄宗的心情不错,因为孟浩然的诗名,他是听说过的。此刻见到真人,玄宗想试一下他的诗才,便邀他现场作诗。

这可是在皇帝面前绝佳的表现机会,多少人求之不得,答得好了平步青云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
但孟浩然没有李白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豪迈,也不喜欢刻意逢迎,不知道是太紧张还是没情商,他居然任性地念起了自己求仕失败写下的归隐诗《岁暮归南山》:

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

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
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

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
果然,那句“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”惹怒了唐玄宗:“是你没有找朕,怎么反诬朕抛弃你,这是何居心?”说罢,即拂袖而去。

孟浩然傻眼了,如果他当初念的是“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”,也许就会得到重用了吧?

可惜,覆水难收,孟浩然辞别王维,踏上了回襄阳的路。

不是所有的人,都擅长表现。他孟浩然不颤长,这不是缺点,也并没有错。山水田园才是他的归处,他的诗歌还是要献给那养育了万物生灵的山川自然。

舍命陪君子

求仕失败的孟浩然回到了家乡,重新过去了隐居生活。早年的隐居,毕竟少了些洞察世事的洒脱。现在的隐居,是经历了沧桑世事后沉淀下来的大隐,是真正的萧然物外。

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
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

待到重阳日。还来就菊花。

美好的景色赏心悦目,最好的老朋友也在身边,最丰盛的饭菜就在眼前。

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闲余时间,与三五个无话不谈的好友,把酒言欢。

这里没有趋炎附势,没有官场的林林总总,只有对友人、邻居的尊重与大胆做自己的肆意。

孟浩然的快乐,始终源自绿水青山以及朋友间的真诚相待。

公元年,被贬到蛮荒之地的著名“边塞诗人”王昌龄遇赦北还,途经襄阳。

王昌龄和孟浩然相识多年,这次路过襄阳,自然前往拜访好友。

有朋自远方来,孟浩然很开心。此时的他正身患旧疾,身体大不如前,但还是拉着王昌龄一起游山玩水,吟风弄月,好不快活。

故友重逢,自当接风洗尘,设宴款待。孟浩然以家乡绝美之品查头鳊为主莱来款待王昌龄。高兴之余,孟浩然把医生叮嘱他忌食河鲜的话抛到九霄云外,“浪情宴谑,食鲜疾动”。

该喝的喝了,该吃的吃了,该见的朋友也见了,十分满足的孟浩然在送走王昌龄后,幸福地躺在床上,未曾想,旧疾加重,再也没有起来。

不走寻常路的孟浩然连辞世都是特别的。

他的一生都没有进入官场,且一次次不按套路出牌,从最开始放弃襄阳府试,隐居鹿门山;忤逆父母坚持要娶歌女进门;之后献诗张丞相,寻求进入仕途之道;然后科举失败,终于还是和仕途无缘。

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社会,他的确不算成功。但他一生遵从自己的内心,敢于选择,勇于放弃。想做什么就去做,做了之后也不会后悔,不会抱怨,更不会太在乎结果。这份人生的从容,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?

由此而言,草民孟浩然,鲜活的一生仍可歌可泣,亦可“笑傲江湖”。这样的人生,足矣!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